|
测量系统分析(MSA)数据不全?IATF16949测量管控要点,行业必看发表时间:2025-08-28 16:12 不少制造企业在应对 IATF16949 审核时,都会栽在测量系统分析(MSA)上:要么报告里只有设备校准记录,没 GRR(测量系统变异)分析数据;要么原始测量数据只记 “合格 / 不合格”,没具体数值;更有甚者,同个尺寸的测量数据前后矛盾,审核员一追问就露馅。最后不仅要临时补数据,还可能因 “测量管控无效” 影响审核结果,耽误客户订单对接。 其实 MSA 数据不全,根源是没抓准 IATF16949 测量管控的核心逻辑。启航管理咨询结合汽车供应链企业服务经验,梳理出 3 个实操要点,帮企业把测量管控做扎实: 一、数据收集要 “全要素”,别漏关键信息 IATF16949 要求 MSA 数据能追溯 “谁测、测什么、怎么测、测了多少”,所以记录时必须包含: 原始数据:比如零件尺寸测量,要记具体数值(如 10.02mm、9.98mm),不能只写 “合格”; 测量条件:设备编号、测量时间、环境温湿度(对精密测量影响大); 分析数据:GRR% 值、偏倚、线性等计算结果,且要标注判定标准(如 GRR%≤10% 为可接受)。 二、测量设备管控 “分两步”,避免校准了还出问题 很多企业只做设备校准,却忽略 “校准后验证”,导致设备虽在有效期内,却因搬运、碰撞出现偏差。正确流程是: 定期校准:按设备精度等级定周期(如精密卡尺每 3 个月校准 1 次),校准报告要存档; 使用前验证:每天开工前,用标准件(如量块)测试设备,记录验证结果,不合格立即停用报修。 三、人员操作 “定标准”,减少人为误差 测量数据不准,常是员工操作不规范导致(如卡尺测量时用力不均、读数视角偏差)。按 IATF16949 要求,要: 定操作规范:给每种设备编《测量作业指导书》,明确 “怎么夹取零件、读数时机、数据记录格式”; 做专项培训:新员工必须通过实操考核(如测量同一标准件,数据偏差≤0.01mm 才算合格),老员工每季度复训。 |
启航管理咨询
微信号|qhmc13823531068
抖音号|57357617211
启航管理咨询学院QQ群|2332798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