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碳足迹核算: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怎么采集?发表时间:2025-09-24 15:13 做碳足迹核算时,企业常陷入两难:供应商给的原料排放数据模糊不清,生产能耗只算总账不算工序,物流环节的碳排放更是一笔糊涂账。最后要么数据残缺通不过审核,要么算出来的结果被质疑可信度 —— 其实问题根源在没抓准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。 一、原材料环节:打通供应链数据堵点 原材料的隐含碳排放是核算起点,也是最容易断链的地方。很多企业只向一级供应商要数据,却忽略二级供应商的开采、加工环节。建议推行 “供应商分级采集制”:对核心原料供应商,要求其提供带区块链存证的排放数据,明确标注原料产地、加工能耗等信息;对中小供应商,提供标准化数据模板,附上新国标排放因子库(避免用过期的旧数据)。比如采购钢材时,不仅要钢材本身的排放数据,还要追溯矿石冶炼环节的能源消耗记录。 二、生产环节:抓细工序级数据颗粒度 生产过程的数据不能只停留在 “年耗多少电” 的粗放层面。按 ISO 14067 标准,能源数据需细化到工序甚至小时级,比如注塑机预热与生产阶段的能耗要分开统计。可借助 MES 系统或 DCS 系统自动采集数据,对煤、电等一级数据标注计量器具编号,蒸汽分配等二级数据实现系统自动记录,确保生产环节的直接排放数据可溯源、无偏差。 三、物流与废弃:补全间接排放数据缺口 这两个环节的间接排放最易被遗漏。物流环节要采集运输方式、里程、载货率等核心数据,比如货车运输需按实际载货量修正排放值,避免按空载里程计算导致偏差;废弃环节则要追踪处置路径,委外处理的危废需让处置方提供合规的排放凭证,不能仅凭合同估算。 关键保障:数据质量管控 3 个细节 数据采集后还要防 “失真”。一是建立三级管控:一级数据(如原煤消耗)必须有计量凭证,二级数据(如蒸汽使用)依赖系统记录,三级数据(如供应商数据)用区块链存证;二是用技术补缺口,数据缺失时可借助 AI 补全技术,根据历史参数生成合规替代值;三是每季度更新排放因子库,确保与最新国标或国际标准对齐。 碳足迹核算的核心是 “数据真实可追溯”,而非复杂的计算模型。抓住原材料、生产、物流废弃三大环节,再做好数据质量管控,就能高效完成采集工作。启航管理咨询可协助企业搭建全流程采集体系,打通供应链协同、生产监测、数据核验的堵点,让碳足迹核算既合规又可信。 |
启航管理咨询
微信号|qhmc13823531068
抖音号|57357617211
启航管理咨询学院QQ群|2332798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