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55-81799973
新闻详情

碳核算总漏项?制造业碳管理体系避坑指南

发表时间:2025-10-25 12:44

  “审核时才发现漏算了原材料运输的碳排放,报告要全部重改”“只算了生产用电,却漏掉了废弃物处理的间接排放,碳数据根本不准”—— 制造业碳排放核算中,这类 “隐性漏项” 正在成为企业合规的绊脚石。很多企业盯着生产设备的直接排放,却对供应链、边缘环节的排放视而不见,不仅导致核算结果失真,更可能影响碳配额申领、ESG披露等关键事项。

ESG 认证攻略 (16).jpg

  碳核算漏项的根源,在于对碳管理体系的理解停留在 “算明白能耗” 的表层,忽略了 GHG Protocol 标准下 “全流程、全边界” 的核心要求。结合 ISO 14064 认证实践,漏项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,对应解决方法才能精准避坑。

  一、先定准边界:别让核算范围 “缩水”

  很多企业把核算边界局限在厂区围墙内,这是最典型的漏项源头。按 GHG Protocol 标准,碳排放分为三个范围,任一范围缺失都会导致数据失真:

  范围 1(直接排放)容易漏算的是 “非生产性排放”,比如食堂天然气燃烧、停车场车辆燃油排放;范围 2(能源间接排放)常被忽略的是 “辅助部门用电”,像办公楼空调、仓库照明的电力消耗;范围 3(其他间接排放)更是重灾区,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生产、下游的产品物流,甚至员工通勤、废弃包装处理,都是高频漏项点。

  解决这一问题,需用 “圈层法” 界定边界:以生产车间为核心圈(范围 1),向外延伸至能源采购(范围 2),再覆盖供应链、物流、废弃物等关联环节(范围 3)。启航管理咨询的边界诊断工具,可结合企业工艺特性标注必算项,避免 “划小圈” 导致的漏项。

  二、抓全数据:堵住 “边缘环节” 的漏洞

  数据采集碎片化是漏项的另一个重灾区。某新能源企业曾因监测设备只覆盖主生产线,漏算了余热锅炉的持续排放,导致碳数据偏差达 15%。常见的疏漏点包括:喷涂车间的 VOCs 处理能耗、空压机泄漏损耗、临时运输的物流排放等 “非核心环节”,以及缺乏连续监测导致的 “时间性漏项”。

  规范数据采集需建立 “全流程台账”:生产环节要实现设备数据自动同步(如 PLC 系统对接碳管理平台),边缘环节需明确责任人(如行政部门统计员工通勤数据),供应链端要分阶段收集数据 —— 优先获取一级供应商能耗数据,再通过行业数据库补充上游原材料排放信息。对无系统的中小工厂,启航提供的标准化数据台账模板可直接套用,确保无死角。

  三、用对因子:避免 “通用数据” 的陷阱

  排放因子选用不当,看似不算漏项,实则会导致核算结果失真。很多企业直接套用 IPCC 默认值,却忽略了地域差异 —— 广东电网排放因子与北方煤炭大省相差显著,盲目套用会造成 30% 以上的误差。此外,工艺改进后未更新因子(如燃煤锅炉改天然气后仍用旧数据),也会引发隐性偏差。

  正确做法是建立 “动态因子库”:优先采用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区域因子(如中国电网 2022 年排放因子 0.5366 kg CO₂/kWh),主要排放源(如自备电厂)需用实测数据校准,工艺变更后 72 小时内更新因子信息。启航可协助企业对接 CPCD、CLCD 等数据库,确保因子精准匹配。

  碳核算的准确性,直接决定碳管理体系的有效性。漏项不仅会引发合规风险,更会让减排策略失去靶向 —— 若漏算了供应链排放,再怎么优化生产工艺,总碳强度也难下降。

  启航管理咨询深耕制造业碳管理服务,从 “边界诊断 - 数据采集 - 因子校准” 全流程提供支持:定制符合 ISO 14064 的核算边界方案,搭建覆盖三类排放的全流程数据体系,同步提供因子动态更新服务。精准核算从来不是 “算得多细”,而是 “算得全、算得准”,这正是碳管理体系的核心价值所在。


分享到:

Hi

启航管理咨询


微信号|qhmc13823531068

抖音号|57357617211

启航管理咨询学院QQ群|233279828


ISO认证咨询
管理咨询
企业培训
联系我们
电话:0755-81799973
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福龙路旁恒大
          时尚慧谷大厦6栋B座1309-1311
邮箱:qh@szqhmc.com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