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55-81799973
新闻详情

WI作业指导书:质量标准落地的“最小执行单元”

发表时间:2025-11-21 11:02

  “质量标准挂在墙上,车间操作全凭经验;新员工上岗要靠老带新,同一个工序能做出三种效果。” 这是我们辅导某装备制造企业时,负责人倒的苦水。问题根源很简单——缺了能让标准“落地”的WI作业指导书,或者说,他们的WI只是应付审核的“摆设”。

WI作业指导书.jpg

  很多企业管理者把精力放在ISO体系搭建、质量目标制定上,却忽略了WI这个“最小执行单元”。但实际上,质量能不能稳住、效率能不能提上来,恰恰藏在每一份WI的细节里。今天,我们就把WI的核心逻辑和实操方法讲透。

  先明确一个认知:WI(Work Instruction,作业指导书)不是SOP的“翻版”。不少企业把两者混为一谈,其实SOP是标准作业程序,讲的是“谁在什么环节做什么”的框架;而WI是“怎么做”的细节指南,针对的是具体工序的操作动作,比如“拧螺丝要拧3圈半”“焊接电流调至180A”这类精准要求。对一线员工来说,WI才是真正能拿在手里用的“操作说明书”。

  WI的价值,从来不是给审核员看的,而是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。我们见过最典型的案例:某电子厂贴片工序返工率高达12%,原因是员工对“元件摆放角度”的理解不一。我们帮他们重新梳理WI,明确“电容引脚与焊盘对齐误差≤0.1mm”“贴装后需用放大镜确认”等要点,两周后返工率就降到了2%。这就是WI的力量——把抽象的“做好”,变成具体的“这么做”。

  一份能用的WI,必须绕开三个常见误区。一是“太笼统”,比如只写“按规范操作”,没有量化标准;二是“太复杂”,堆砌专业术语,一线员工看不懂;三是“不更新”,设备换了、物料改了,WI还是老版本。这三类WI,不如不做,反而会误导操作。

  那符合要求的WI该怎么写?结合启航管理咨询的实操经验,核心是抓住“4个明确”。

  第一,明确操作步骤,按“时间顺序”拆解。比如装配工序,要写清“先装定位销→再上螺栓→最后涂胶”,每一步标上序号,避免逻辑混乱。复杂工序可以插入步骤图示,比纯文字更直观,新员工一看就懂。

  第二,明确量化标准,拒绝模糊表述。把“拧紧”改成“扭矩值8-10N·m”,把“温度适宜”改成“加热至220±5℃”,把“外观合格”改成“无划痕、色差≤E1级”。这些可衡量的标准,既是操作依据,也是检验准则。

  第三,明确风险提示,提前规避问题。在关键步骤旁标注注意事项,比如“此步骤需戴绝缘手套”“焊接时需开启排烟装置”,既保障安全,也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质量问题。这部分可以结合FMEA分析的高风险点来写,更有针对性。

  第四,明确责任与记录,形成闭环。WI末尾要写清“操作人”“检验人”及记录要求,比如“每完成10件需填写自检记录表”,这样出了问题能追溯,也能倒逼员工认真执行。

  写好只是第一步,WI落地更要讲方法。首先要让员工参与进来,编写时邀请老员工提建议,他们最清楚操作中的痛点;其次要做现场培训,不是念文件,而是拿实物演示,让员工对着WI练到熟练;最后要定期更新,设备、物料、标准有变化,WI必须48小时内同步调整,由质量部门负责校验。

  我们常说“质量是干出来的,不是说出来的”。WI就是把“说的标准”变成“干的动作”的桥梁。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,也不用复杂的结构,只需要精准、实用、能落地。那些把WI做扎实的企业,从来不用愁“标准执行难”——因为每一位员工都知道,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该怎么做到位。


分享到:

Hi

启航管理咨询


微信号|qhmc13823531068

抖音号|57357617211

启航管理咨询学院QQ群|233279828


ISO认证咨询
管理咨询
企业培训
联系我们
电话:0755-81799973
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福龙路旁恒大
          时尚慧谷大厦6栋B座1309-1311
邮箱:qh@szqhmc.com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