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惠州ISO14064认证:制造业碳排放核算漏项排查发表时间:2025-06-27 15:49 惠州某电子厂在申请ISO14064认证时,碳排放报告被审核机构退回三次,原因是漏算 “员工通勤产生的间接排放” 和 “废弃包装的处理排放”。这类问题在制造业普遍存在 —— 企业往往盯着生产设备的直接排放,却忽略供应链、员工活动、废弃物处理等 “隐性排放源”,导致核算结果失真,认证周期拉长。掌握科学的漏项排查方法,是顺利通过认证的关键。 一、制造业碳排放核算的三大典型漏项 1.核算边界 “划小圈” 只算工厂范围内的直接排放(范围 1:燃料燃烧、设备用电),漏掉外购电力(范围 2)和供应链上游(范围 3),比如原材料运输、包装生产的排放; 未区分 “运营边界” 与 “组织边界”,如集团旗下子公司的排放未纳入统一核算。 2.数据采集 “断链条” 高风险环节数据缺失:如喷涂车间的 VOCs 处理设备能耗、空压机的泄漏损耗未记录; 间接排放 “隐身”:员工出差交通、客户退货物流、产品使用阶段的能耗(如家电待机耗电)未统计。 3.排放因子 “用错表” 直接套用通用数据库(如 IPCC 默认值),未结合地域特性,例如广东地区电网排放因子与北方煤炭大省差异显著; 忽略工艺改进后的因子更新,如改用天然气锅炉后未及时替换原有的燃煤排放因子。 二、漏项排查三步法 1. 画一张 “排放地图”,锁定核算边界 分三层梳理范围: ▶ 范围 1(直接排放):锅炉、叉车等化石燃料燃烧排放,制冷剂泄漏(如空调 CFCs); ▶ 范围 2(间接排放):外购电力、蒸汽的生产排放(需向供电公司索取《碳排放强度证明》); ▶ 范围 3(其他间接排放):供应链(原材料运输、包装)、员工活动(通勤、差旅)、废弃物(废品处理、废水厌氧排放)。 工具推荐:用 Excel 绘制《排放源清单表》,按 “部门 - 设备 / 活动 - 排放类型 - 是否纳入核算” 四列标注,避免遗漏。 2. 建一本 “数据台账”,堵住采集漏洞 分频次记录关键数据: ▶ 每日必记:生产设备用电量(精确到班次)、燃料消耗量(如柴油加油小票); ▶ 每周核对:空压机、水泵等耗能设备的运行效率(对比额定功率,排查异常损耗); ▶ 每月追溯:供应链排放(向一级供应商发放《碳排放信息收集表》,统计原材料运输里程、包装材质)。 避坑提示:员工通勤排放可按 “厂区半径 5 公里内步行 / 骑行不计,5-15 公里自驾按人均百公里油耗分摊,15 公里以上公共交通按里程折算” 简化计算。 3. 做一次 “因子校准”,确保计算准确 三步验证排放因子: 1.查权威数据库:优先使用中国区域排放因子(如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》); 2.核实用能票据:电力排放因子以供电公司出具的《购电凭证》为准,避免直接用网上通用值; 3.动态更新因子:每年根据设备升级情况调整,例如更换 LED 照明后,单位面积耗电排放因子同步更新。 三、实战工具包(可直接套用) 1.《排放源初步筛查表》 2.《排放因子对照表》 启航管理咨询表示,SO14064认证的核心价值,不仅是通过审核,更是帮企业摸清 “碳家底”。从核算边界的全面梳理,到数据台账的精准记录,再到排放因子的动态校准,三步排查法能有效堵住漏项漏洞。建议企业从现在开始,对照《排放源清单表》做一次全面自查 —— 当每一类排放都 “有迹可循”,认证通过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,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碳减排规划奠定坚实基础。毕竟,清晰的碳排放账,才是企业应对双碳挑战的底气所在。 |
启航管理咨询
微信号|qhmc13823531068
抖音号|57357617211
启航管理咨询学院QQ群|233279828